關於我們
IPC 15 目標
- 強化樸門永續設計在社會各層面的實踐
- 發展與深化樸門永續設計之理論與技術,促進實踐者之交流合作
- 透過具有前瞻性的實踐者與研究者在國際樸門大會分享,協助提升參與民眾之國際觀
- 建立東亞生物區域與國際樸門社群資訊交流的節點,促進區域交流,擴展樸門實踐國家的參與
- 探討樸門永續設計如何因應氣候危機的挑戰
- 探討、交流國際間島嶼生態系以及因應氣候變遷的韌性設計
- 以樸門永續設計原則為指引,創造有愛、有趣、有料的、且具有台灣特色的國際大會
大地旅人團隊於1997年開始從事環境教育推動工作。1999年共同創辦人Peter Morehead在澳洲完成PDC培訓後,2000年開始實踐樸門永續設計的生活理念與策略。2008年邀請澳洲第一代先趨Robyn Francis前來台灣,舉辦台灣第1屆國際樸門設計認證課程(PDC)。隨後也與數位國際樸門永續設計先行者合作,包括Darren Doherty、Tom Ward、Joel Glanzberg、 Jude Hobbs。
2011年起大地旅人也將樸門永續設計帶入其他華語地區,2013年起在中國數個城市開設PDC與並於2018年舉辦華語地區第一個樸門師資培訓。
2017年底台灣有五位女性樸門實踐者,不約而同出席了於印度舉辦的第13屆國際樸門大會,並出席了大會中的國際大會委員會(International Permaculture Convergence Council, IPCC)會議,表達爭取主辦第15屆國際大會的意願。同場亦有來自中國、肯亞、紐西蘭的樸門實踐者表達意願。2018年3月由大地旅人樸門設計向國際大會委員會申請爭取主辦單位的資格。經過繳交企劃提案書、回答委員會提問,2018年7月,由國際大會委員會公告,經過投票選出台灣大地旅人樸門設計的提案,獲選為第15屆主辦單位,因全球疫情關係,原訂2020年在阿根廷舉辦的第14屆大會延宕至2022年,第15屆大會因而順延至2024年舉辦。
第15屆國際樸門大會的籌備,由大地旅人共同創辦人江慧儀與 Peter Morehead召集,在數十位天使志工的大力協助下,組成了十個工作小組,分別是:執行秘書黃韻儒、生活組(組長黃敏凌)、周邊活動組(組長陳翠芸)、媒體組(組長陳君明)、公關組(組長高月庭)、課程組(組長楊諗雩)、志工組(組長林岑)、場地組(組長侯涵柔、李張力元)、語言組(組長林慧珍)、行政組(組長黃敏芬)、大會組(組長江慧儀)。
在大地旅人,我們致力於推廣永續自給自足生活和樸門原則在教育、實作和實施環保實踐的活動。大地旅人提供多種課程,從提供樸門設計基礎的入門課程到供尋求更深入理解的人參加的進階課程。除了教育計劃,我們還開展實際操作的工作坊,如太陽能烹飪爐教程和自給自足培訓。我們的專業領域包括設計可持續的景觀、綠化屋頂、節能空間、綜合農場和整體場地開發,包括能源、水資源、土壤修復和人工環境等要素。我們還致力於透過書籍、文章和各種媒體形式分享我們的知識。此外,我們參與實際的場域設計,提供實習機會,舉辦農場體驗,以培養強烈的社區和可持續性意識。
關於 IPC 15
樸門 Permaculture 為Permanent(永恆的)Agriculture(農業)與Culture(文化)的合體字。由澳洲生態學家比爾.墨利森(Bill Mollison)和大衛.洪葛蘭(David Holmgren)於1970年代所共同提出的「生態設計架構」。
「樸門永續設計」是門跨領域的應用生態學,它巧妙運用自然、模擬自然,向大自然學設計,以提供人們生活需求的設計系統與技術,同時是一種生活態度與藝術,至今,已經成為每個人都能參與的全球永續生活運動。
IPC始於1984年在澳大利亞,已成為國際樸門網絡的關鍵全球會議地點。這是一個可以親自討論策略、教學標準、研究以及區域和全球樸門發展的地方,也是一個建立聯繫以推動重大項目的平台。
IPCC協助提供建議給IPC主辦方,管理選擇下一位IPC召集人的過程,並監督獎學金的選擇。會員和支持者:Ayouba M Kamara(利比亞),John Nzira(南非),Nicole Caran(奧地利),Keri Chiveralls(澳大利亞),Margarethe Holzer(奧地利),Monica Ibacache(美國),Pavlo Ardanov(烏克蘭),Maria Prieto(西班牙),Rodolfo Sandoval(委內瑞拉),Supriya Gaddam(印度),Tierra Martinez(阿根廷),Wesley Rowe(美國),Xavier Bruzaud-Grille(泰國)。有關IPCC的更多訊息,請參考:http://internationalpermacultureconvergence.org
大會歷史
始於1984年在澳洲,已成為國際樸門網絡的主要全球交流平台。這是一個可以親自討論有關策略、教育標準、研究以及區域和全球樸門發展的地方,也是建立關係,引領重要項目的平台。
IPC 1 – 1984
Rowlands, Australia.
IPC 2 – 1986
Breitenbush Hot Springs & Olympia, USA.
IPC 3 – 1988
Kaiwaka, New Zealand.
IPC 4 – 1991
Kathmandu & Biratnagar, Nepal.
IPC 5 – 1993
Copenhagen, Denmark & Gerlesborg, Sweden.
IPC 6 – 1996
Perth, Australia.
IPC 7 – 2005
Motovum, Croatia.
IPC 8 – 2007
Pirenopoli & Sao Paulo, Brazil.
IPC 9 – 2009
Malawi.
IPC 10 – 2011
Jorden.
IPC 11 – 2013
Cuba.
IPC 12 – 2015
London, the UK.
IPC 13 – 2017
Hyderabad, India.
IPC 14 – 2020
Argentina.
IPC 15 – 2024
Taiwan.